未分类

斜杠青年:我的副業收入是我工資的3倍

Sponsored Ads

在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不安於只做一件事,你永遠不知道你那個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同事,下班之後在做著什麼炫酷的事情。

這群人被稱之為“斜杠青年”,他們身上貼著多個標籤,每一個標籤都是一種能力的表明,這些標籤聚集在一起,讓他們變得耀眼奪目。

Sponsored Ads

斜杠”越來越成為年輕人追捧的生活方式。能夠在經濟獨立的前提下,享受自己理想的生活,是很多斜杠青年的追求,

斜杠的浪潮掀起了人們心底的波瀾,讓一眾青年盡折腰,那麼我們為什麼如此熱衷於成為斜杠一代?斜杠又為我們帶來了什麼?

01.斜杠,更酷的生活方式

斜杠一詞來源於英文Slash,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作者將這樣的人命名為“斜杠一代”(slash generation)。

這本書的作者本人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她既是一個律師,也是一名記者,而在提出了“斜杠”的概念後,她又多了一種身份——演講者。

她並不是特例,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在早早為“斜杠“做準備,斜杠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據《新時代新青年:2019青年群體觀察》披露,有29%的青年在本職工作外還有第二職業。5%的人在主業外從事新媒體工作,有4%是業餘的設計人員,而1.3%則在下班後當起了快遞騎手。

而人們想要擁有多重身份,大多出於兩種原因——發展愛好和增加收入。

梁啟超說過“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 “

不同的職業身份承擔著不同的功能,有的用來維持溫飽,而有的用來滿足興趣。

古往今來,東西方的很多名人大家就非常善於挖掘自己的愛好,比如達芬奇,我們熟知他是一個畫家,其實他還是一個發明家、天文學家、建築工程師,對音樂、醫學、考古、水利、地質等方面都頗有研究。

Sponsored Ads

而中國古代的文人也不乏將興趣發揮到極致的,比如張岱,他不僅是文藝青年,還是個發明家,寫史唱戲樣樣不誤。

對大多人來說工作無法終生依賴,生活本身也不全為了工作和掙錢,還關乎一個生存意義的問題。

所以我們會想在工作之外尋找一種新的寄託,即使花錢花時間都願意去做的事情,就是我們說的興趣,不為其他,為的是釋放我們的天份,滿足我們的熱愛,豐富我們的精神。

而第二種則更為實際。任何人都不能指望在生活或工作中很長時間都不遭遇嚴重挫折,所以不少人會在工作之餘去尋求新的賺錢機會,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可以為自己錦上添花,在遭遇風險時多一份對生活的保障和安全感。

02.為什麼熱衷斜杠人生?

(1)管理後半生

當大多數人的工作還是體力勞動時,你不必為自己的後半生擔心,只需要繼續從事你一直在做的工作就行,夠幸運的話,能在某個工廠或鐵路辛勤工作幾十年後撐下來,快樂的度過餘生。

然而,時代變了,現在的大多數工作都是知識工作,充滿著前所未有的機會的同時,也讓越來越多人趨向專業,人才成為了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只要你有雄心,又不乏智慧,就有機會過上多元而又有趣的生活。

於此同時,互聯網的突飛猛進也解決了供需雙方信息不不對稱的問題,使得人們的角色變化更為便利,這意味著人可以在自主和自我驅動的狀態下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贏得理想的生活。

(2)探索未知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Amett提出,在青少年期(adolescence)和成年早期(young adulthood)之間,應劃分出一個成年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作為介於兩者的過渡階段,通常是指18-25歲的這個階段。

Sponsored Ads

這是一種“既不是青春期,也不是成年期”的心理狀態。一方面已走出了青春期的稚嫩,另一方面又尚未走進成年期那種有了明確的畢生髮展方向和具體責任的階段。

尤其是在進入後現代社會,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大眾婚齡的不斷推遲等情況下,我們從青少年到成年期的的過程被不斷延長,處於這個階段的個體,會有較多的自我關注,充滿探索和不確定性。

他們對於職業的要求也不僅僅是單純的賺錢,而是試圖為尋找正式能夠從事一生的工作做準備,在沒有什麼選擇之前,他們都想去試一試。而斜杠的過程就是一個對自我身份定位探索的過程。

(3)使自我顯現

斜杠還源於一種“使自身顯現”的努力。現行的教育制度上,我們大多人都不得不完成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這樣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我們總是被要求要學習好、要聽話、要守紀律、要守規則。

而走出了大學,就意味著刻板的學生時代的結束,我們重新又有了作為一個獨特個體存在的機會,對個體發展而言,我們總是希望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用給自己舒服的方式去伸展拳腳,斜杠就成了讓我們顯現的出口,讓我們有機會在擅長的領域取得成功,發揮影響力。

03.斜杠是機遇還是陷阱?

斜杠青年很多時候就在我們身邊,他們一邊做著本職工作,一邊可能在努力學習健身瑜伽,開了自己的工作室,亦或者是經營著自己喜歡的旅行公眾號,最後甚至辭了工作,專職做著自己的副業。

這些鮮活的例子都在吸引我們去躍躍欲試,誓要成為像他們一樣的斜杠青年,一人多能,但往往就忽略了很多問題。

斜杠不是一槍頭的熱血,它有高低標準之分,也和理想與現實息息相關。對於大多數當代青年來說,他們所追求的可能並不是所謂深層次的斜杠,沒有那麼崇高的理想,他們想要的可能只是斜杠之後那個不被定義、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想法。

所以在開啟斜杠之前,最好明確斜杠的目的,究竟是出於興趣,是為了帶來更多的收入,還是基於其他目的,為後續真正去實踐建立好心理預期,落差太大,多數會半途而廢。

更重要的是,你要自我評估,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時間、足夠的精力還有足夠的自覺去平衡多重職業間的關係,尤其當斜杠事業需要投入更多,甚至上升到職業選擇時,你要如何做選擇。

圓桌派》有一集專門說到斜杠青年,馬家輝和竇文濤不約而同都提到了一個關於“放棄”的概念。當中說到,斜杠不僅需要追求不同的體驗,還需要有拒絕固定單一的生活方式的意志和決心。

舉個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人——馬東。相聲大師馬季的兒子,但是他沒有子承父業,留學歸國後就去做了電視台主持人,還擔任過春晚導演,但他放棄了,去做了愛奇藝的首席內容官,做了《奇葩說》。

人生最難的其實不是做選擇,而是學會放棄。尤其是當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機會擺在面前,你得知道你要什麼,你不要什麼,而你不要的部分不是因為他們不好,而是不夠,你還想去嘗試更多的東西。

斜杠就是一個不斷選擇、不斷放棄,再不斷選擇的過程,它最終取決於你內心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Sponsored Ads

但有一點,還是要提醒大家,先專而又廣,我們都想把自己變成全才,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想做,但往往又只是略知皮毛,適當做減法,分清你需要的和你想要的,把更多的時間精力花在有價值的地方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