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父母身上有哪些你喜歡的特質”的話題,一位博主講到自己的父親,言語間充滿了驕傲:
他描述:父親是一個生於60年代末的普通人,也是天生的極簡主義者。
同一部老年機用了差不多八年,為了可以電子支付才在孩子的強烈建議下換了智能手機;
特別愛乾淨,衣服鞋子可以穿好多年都不破;
喜歡做菜,堅持不外食,一人做飯全家幸福;
心態好,從不內耗,每天出門都哼著小曲兒……
另一位博主很欽佩自己的媽媽:
馬上就50歲了,髮型是千年不變的黑長直,從不折騰頭髮,自己護理得很好;
一條牛仔褲穿15年,因為覺得好看,會買同款,不在乎別人說“怎麼總是穿同一件衣服”;
衣櫃打開全部是黑、白、藍、米色,這樣出門就不用費心思去考慮什麼衣服怎麼搭配了……
翻了很多評論,發現大家最嚮往的中年人特質,就是一份篤定。
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不是被所謂的潮流牽著鼻子走;
普普通通過生活,但對生活品質有自己的追求。
或許在我們年輕的時候,都曾好奇世界之大,別人擁有的,我也想看看;
別人體驗過的,我也想嚐嚐味道。
於是拼命努力、向外抓取。
只有人到中年,才知道自己適合的生活是什麼,才知道想要的越少,得到的反而越多。
在蓋洛普民意調查組織公佈的一項調查報告中,國民幸福指數排在前四位的國家,分別是丹麥、芬蘭、挪威、瑞典,它們都是北歐國家。
我們知道,這幾個國家都是以“高稅金、高福利”著稱,人們在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享有高福利的同時,相應的也要負擔較高的稅金。
北歐國家的國民稅金及社會保險,幾乎佔到其收入的六到七成,因此,國民的實際可支配現金並不可觀。
他們的幸福感來自何處?
《少即是多》的作者本田直之,圍繞幸福的話題,和二十幾位北歐人進行探討,在聊到“你有什麼想要的東西”這一話題時,大家給出的都是“想要家人健康”、“希望朋友和我認識的人都能取得成功”之類的回答。
一個芬蘭人說:
“我沒有什麼特別想要的東西。
人一旦被慾望奴役,就會一二三四五……什麼都想要,永遠沒有盡頭。
我只希望家裡人都能夠身體健康,希望自己在工作上能取得更大的發展。”
但在他生活的日本,人們拼命工作,再去大肆消費,相信擁有更多東西就是幸福,結果慾望的缺口,好像永遠無法填滿。
你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體力,去供養更大的房子、整理更多的雜物。
在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那些年,人們購買最新潮的時裝和時尚品牌,為此,他們不得不忍受超長距離的通勤,從事高強度、高壓力的工作,應付複雜的人際關係。
直到07年次貸危機爆發,一些公司倒閉、降薪裁員,很多人原本一切安好的人生,也跟著轟然倒塌……
讓本田直之深有感觸的是,對於北歐人而言,通過物質獲取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這是因為,從物質中獲得的幸福感,是難以持續的。
無論是“買了塊名貴的手錶”,還是“買了輛很貴的豪車”,人在下單購物的那一刻,確實能獲得強烈的滿足,但這樣的滿足感很難長久地持續下去。
與物質相比,精神和體驗帶來的幸福感,持續性更強。
回想我們的一天,讓我們困擾的問題是什麼?
臨出門打開衣櫃,明明掛滿了衣服,卻不知道選哪一件;
中午打開手機訂餐,上百個選項擺在眼前,不知道吃什麼;
逛街逛到腿麻,商品琳瑯滿目,又好像都不是最好的選擇;
回到家收拾家務,太多的雜物讓你感覺家裡永遠都少一個收納櫃……
太多的東西,太多的選擇,帶來了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也帶來了心靈上的極大負擔。
沒有選擇很無奈,選擇太多,原來也不全是幸福。
本田直之在《少即是多》中寫道:過去,人們認為幸福就像是自行車的兩個輪胎。
一個輪子是勞動,一個輪子是工資等金錢收入,人們付出勞動,勞動得到金錢的回報。
如此循環往復,這輛叫做幸福的自行車就向前行駛。
但是現在,努力工作和幸福之間失去了必然的聯繫,人們在金錢的回報之外,還希望能開心地工作、能追求夢想、實現自我價值。
過去,擁有越多越幸福,這是加法時代;而現在,我們已經走到了人生做減法的階段。
少即是多,是現代人苦苦尋覓的幸福良方。
追蹤了多個高幸福感國家的人群,本田直之發現,減法時代,人們要獲得自由生活“新幸福”,需要滿足十個條件:
享受工作:工作是否開心,是否覺得有挑戰性和成就感,能不能讓你學到東西,不斷成長、進步,並能為之感到滿足。
有關係親密的朋友和家人:如果工作順利,卻沒有可以親密分享的家人和朋友,這絕對談不上愉快,更沒有幸福可言。
擁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可以滿足讓自己安定生活的需要,哪怕是需要控制對物質的慾望,謹守清簡的生活也不是問題。
相比於經濟收入的多寡,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對待金錢的態度和理財方式。
身心健康:這是所有一切的基礎。
擁有富於刺激性的興趣和生活方式:有些人雖然工作得力,和朋友、家人的關係挺好,收入也很高,並且身體康泰,可是有了空閒之後就不知道該做什麼,生活空虛。
有一兩個可以讓自己充分享受的興趣,也會讓你擁有純粹而不帶功利色彩的朋友圈。
覺得自己擁有時間自由:為了賺錢一天到晚疲於奔命,無暇陪伴重要的朋友和家人,無法擁有自己可以掌控的時間,就會喪失對生活的掌控感。
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居住環境:不管小區周圍有多便利,房子有多豪華,如果和自己的特質不相匹配,不但不能帶來幸福,反而會成為累贅。
具備有效的思維習慣:總是推卸責任充當受害者的人,經常處於消極狀態的人,習慣性尋找藉口的人,被固有常識局限並難以突破的人,都很難邂逅幸福。
能夠放眼未來:幸福指數下降的最大原因,就在於人們看不到自己的未來,繼而心生不安。
總是擔心自己會不會失業、晚年會不會孤獨終老,人變得焦慮不安。
無論生活在什麼時代,人都要在有能力的時候多積累面對風險的資本。
感覺自己正在向目標邁進:跑步的時候,如果只是一味地向前衝刺,會非常辛苦。
但只要定下每天的里程目標,朝著一定的目標邁進,就會輕鬆許多。
人們在全力追逐自己的目標時,是不會覺得累的。
從“物質富足”到“精神充實”,幸福的形式已經悄然發生改變。
本田直之說:拼命賺錢,再把拼命賺來的錢努力花掉,像這樣用力“加速”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現在正在慢慢演變成為一個充滿“減速”意義的時代。
所謂減速,不為物質和金錢擺佈,減少不必要的物品,將生活重心轉移到精神享受與切身的體驗上。
這種生活,正是靜水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