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一句話:
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優秀人士的潛質,只因父母不同的教育,賦予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父母愛指責、常發火,孩子也多半是自卑的、怯懦的;
父母擅鼓勵、懂捧場,孩子往往會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充滿自信。
大人的一言一行,不光是滲透在日常的生活中,更是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
上初中時候的我,學習一直很穩定,每次考試都是穩居班級前三名。
再加上平日裡我各方面的表現都不錯,經常得到老師的認可,一次年級評選“三好學生”,我成功地被選上,拿到了這個證書。
證書上除了有老師的評語,還有我給自己寫的寄語。
當時的我特別興奮,滿心歡喜地把它帶回家給爸爸看,本來以為他會特別開心,並狠狠地表揚我幾句。
可誰知爸爸看了幾十秒之後,卻冷冷地問了我一句:“你看看你這證書上的字,怎麼寫得這麼醜?平時怎麼練的字?”
一時間我啞口無言,只感覺,爸爸的話彷彿一盆涼水,澆在了我的心上。
直到今天,我都沒有辦法忘記那一天的場景。
網上的一個故事也十分令人唏噓。
一個女孩本科畢業後,在家裡整整呆了十年,都沒有外出找過工作。
記者採訪她時問及原因,女孩袒露,中學時期她很喜歡畫畫,也嘗試過自己設計衣服。
可是每當父母看到她的“不務正業”,都會指責她:“幹這些有什麼用?學習去!”
就這樣,父母的每一句“否定”都讓她總是自我懷疑,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好。
最嚴重的時候,她連話也說不出口,可是父母卻還是一直貶斥她。
也是因為這樣,她把自己封閉起來,直到現在,也不願意走出家門,真的成為了一事無成的人。
一個孩子即使再堅強,但面臨一次又一次的差評時,也終會有承受不住的一天。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
正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一句批評、一聲責罵,於父母來說或許只是一句脫口而出的話,可對於孩子而言,卻是對自尊心的傷害,可能是一場幻滅,甚至是一場災難。
身為父母,請別讓我們的“差評”成為打擊孩子的利器,而是懂得用一種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他們。
微博上有這樣一個新聞,無錫一名四年級男孩發明瞭一款新型書包,獲得了國家專利。
男孩設計書包的靈感是來自於,老師經常要他們把作業分類裝進文件袋,語文、數學、英語……
每一科目都需要貼上相應的標籤整理好。他覺得這樣太麻煩,想要直接在書包裡分類。
可是,他發現市面上賣的書包,都沒有這種功能,便決定自己設計一款可以分類裝文件的書包,並且讓更多的小朋友改正學習習慣。
通常情況下,孩子做這種事情,父母會覺得孩子是異想天開,或者會暗暗設想,這壓根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這個小男孩的父親卻不一樣,當孩子開始畫圖時,父親非常鼓勵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設計。
於是,他前前後後畫了十幾版的書包設計圖,一直沒有放棄,最終成功設計出了新型書包,獲得了專利證書。
想起宮崎駿的一句話:
看過一個說法,提升一個孩子的價值感,可以使用“亮點原則”。
身為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並用誇讚的方式不斷放大孩子的優點。
唯有如此,孩子做事情的時候,才會更加有信心。
聰明的父母,總是能夠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並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
何江是一名從哈佛畢業的博士生,也是首位在哈佛畢業典禮上登台演講的中國大陸學生。
他曾提到,一直以來支撐自己保持學習興趣的,是母親。
母親雖然是一名不識字的農村婦女,但是她總會在父親批評自己學習不好的時候走過來,鼓勵他。
母親的捧場,就像大雨過後的“和風細雨”一樣,總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何江。
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在母親那裡,我總是能夠找到自信。”
可見,被父母肯定,就是一個孩子最大的底氣。
電視劇《生活家》裡,邱冬娜還在上中學的時候,考試考得不理想,媽媽完全沒有因為成績而生氣,反而鼓勵女兒:
“考一次兩次不好,算什麼。
你只要初中畢業,就跟你媽一樣,再讀個高中,就超越你媽。
再往前一步,你就贏了!
你這輩子有媽媽給你墊底,你怕什麼?”
女兒長大後,在工作中出現問題,有可能會被開除,媽媽鼓舞她:“你這個學歷,再差能差到哪裡去?”
女兒事業剛剛起步,因為收入並不高而自嘲:“可惜呀,我這個有很多錢的工作,管理的都是別人的錢。”
媽媽安慰她:“那又怎麼了?我姑娘就是最牛的財務!”
也正是因為邱冬娜從小被鼓勵到大,後來在職場中遇到難題,她也能迎難而上,從容不迫地去解決問題。
人人都希望被肯定,而鼓勵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力量的語言,它彷若一束光,總是能夠給人帶來巨大的精神滿足與心理安慰。
有句話說的好:“情商高的父母,是為孩子盡情鼓掌的捧場觀眾,更是為孩子閃光點打光的最佳燈光師。”
父母的激勵、讚美與捧場,就是孩子成長道路上最好的支柱。
蘇格拉底說過:“所謂教育就是把一個人的內心真正引導出來,幫助他成為自己的樣子。”
想起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當兒子因為籃球打得不好而失落時,父母鼓勵他的那段經典語錄:
“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
這種力量的加持,總是會在無形中增加孩子的自信,更是一種有人捧場的愛。
願每一個做父母的,都能夠不吝惜自己的語言,給孩子鼓舞與勉勵,成為孩子的“捧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