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最終統一中國,這其中除了他個人努力之外,通過前幾講我們已經了解到,這一成果和其先祖們艱苦奮鬥是分不開的。
經過30多代秦王的努力,秦國從一個不入流的小國最終成為實力強大的大國。
秦王嬴政繼位時,統一六國是水到渠成之事。
但呂不韋被逼自盡後,秦始皇失去了治國的重要助手。
為實現自己統一六國的遠大抱負,秦始皇后來啟用名不經傳的李斯。
在統一六國和建立秦王朝的過程中,李斯是一位極其重要的人物。
他的榮辱與共與秦王朝的興衰有著密切聯繫。
縱觀李斯一生,有功有過,但終究是功大於過。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丞相李斯的故事。
戰國時期,楚國的上蔡縣。
每到午後,當地人總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
一個年輕男子,牽著一條黃狗,在田間追逐野兔。
這樣悠閒、有趣的情景總會引來許多人駐足圍觀。
原本這樣的生活可以一直持續下去,但男子卻在暮年之際被腰斬,最後還被滅了三族。
行刑前,男子對他的兒子說道:
「我想和你再牽著黃犬,到上蔡東門追逐狡兔,還能這樣嗎?」
答案自然是不能。
這名男子,就是輔佐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開國功臣李斯。
李斯家在上蔡算不上什麼豪族巨室。
那麼就是這樣一個名不經傳的小人物,到底是如何一步步登上秦國政壇的最高峰呢?
他為秦的統一到底做了哪些貢獻,最後為什麼又被處以極刑?
回答這些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李斯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李斯雖不算有錢之人,但好歹吃喝不愁。
他有一個漂亮的妻子和一個可愛的兒子,婚姻幸福、家庭和睦。
年輕時,曾是一個小小的糧倉管理員。
他的工作就是每天記錄糧倉內糧食的入倉和出倉的情況。
官雖不大,但養活一家人倒是沒什麼大問題。
這樣富足的小康生活在常人看來已是十分美好,但李斯卻總覺得自己的生活缺少點什麼,他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一次上廁所的時候,幾隻老鼠的出現,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廁所裡的老鼠,因為生存環境差,長得瘦骨嶙峋,毛色灰暗,身上又髒又臭,很是令人討厭。
過了一段時間,李斯在糧倉裡又看見了老鼠。
糧倉的生存環境與廁所是天囊之別,寬大的糧倉,吃不盡的糧食,還沒有人去驚擾他們。
因此糧倉裡的老鼠,長得肥頭大耳,毛色油光,老鼠們過得是無憂無慮,逍遙自在。
當時李斯就感慨道:「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
這句話深層次含義就是:一個人能不能成就一番事業,取決於他所處的平臺。
這句話體現出了李斯的處世哲學,很多研究歷史的學者,都把李斯的這種處世哲學,稱為「老鼠哲學」。
而且很多人通過這句話推斷:
李斯是一個很自私的人,他只想保護自己目前所處的位置。
這句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個人倒是認為,這種推斷有點偏激。
你可以說李斯現實,但說他自私就有點牽強了。
李斯感歎老鼠的同時亦是在感慨自己的人生。
做了8年的小文書,從沒有見過外面的大千世界,每天就守著糧倉在本子上寫寫畫畫,人生就被局限在這一糧倉之中,沒有意義。
懷著改變自己、想要飛黃騰達的迫切心情,李斯辭職了。
他遠赴齊楚,拜荀子為師,學習帝王之術。
因為李斯深知平臺的重要性,於是他對當時各國的形勢進行了分析,比較之後決定去秦國發展,希望能一展抱負。
那麼到了秦國之後,李斯真能達成所願?他又是如何一步步走進權力中心的?
李斯到達秦國後,可以說是舉目無親,毫無根基。
當時正值秦昭襄王去世,13歲的秦王嬴政繼位,朝政由太后趙姬和丞相呂不韋把持。
於是,李斯審時度勢,決定投靠呂不韋做門客。
正所謂,是金子到哪兒都會發光,後來呂不韋很快在自己三千門客中發現了李斯的才華,於是任命他為郎。
「郎」,就是當時皇宮的侍從,這個職位看似不起眼,但對李斯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機會,因為可以接觸到秦王嬴政。
之後,李斯憑藉自己的才華終於讓秦始皇注意到自己,最後還受到嬴政的重用,從一個郎,升為長史、客卿、廷尉,最後官至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從那之後,他開始參與秦國的一系列重大決策,之後秦王朝的創建與失敗都與之息息相關。
李斯這一生,主要在以下幾方面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都做出了突出貢獻。
第一、諫輔秦王政,作出了「天下一統」的決策
李斯曾給秦王政上書了一篇《論統一書》,說當時統一天下時機已經成熟,讓秦王政一定要抓住這個時機。
李斯的這個提議深的秦王政的心意,於是封他為長史。
第二、諫阻逐客
秦王嬴政十年,呂不韋被罷免了丞相,那時李斯正是受重用之際,忽然秦王政一道詔書下令,驅逐所有六國客卿,其中就包括李斯。
如果一旦被驅逐,那麼李斯之前所有的努力就都化為烏有。
本期前幾講我們提到過,秦國能發展就是得益於它的客卿制,很多幫助秦國發展的人才都是來自六國。
比如秦穆公時期的百里奚、蹇叔;秦孝公時期的商鞅;秦惠文王時期的張儀等等。
沒有這些人才,估計也不會有後來的秦國。
而此時秦始皇卻突然下令遣散六國人才,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還得從一個叫鄭國的人說起。
鄭國是戰國時期的韓國人,著名的水利專家,鄭國渠即由他所建。
當時韓國經常受到秦國的攻擊,而那時候的韓國在7國中勢力算得上是最弱的了,完全沒有辦法抵擋秦國的攻擊。
最後韓王無奈,派鄭國前往秦國讓其幫助秦來修水利,希望以此來耗費秦國的勞動力,使得秦國沒有辦法空出多餘的力量來進攻韓國。
鄭國在水利方面的名聲不亞於當時的李冰,其完美的水利規劃,輕鬆的說服了秦王政進行。
修築水利確實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當時秦國也確實沒有多餘的力量再攻打韓國。
後來秦王政發現了鄭國的間諜的身份,很是氣憤,於是想要殺死鄭國,停止鄭國渠的修建。
最後還下了歷史上那道著名的「逐客令」。
李斯走後越想越憤憤不平,於是在回國途中寫下了那封鼎鼎大名的《諫逐客書》。
秦王政看到後,立刻下令停止逐客,並派人迎接李斯回秦國,並升他為廷尉。
為什麼《諫逐客書》能有如此大的力量竟讓帝王撤回自己的命令。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秦國的歷史與現狀,並充分有力地論述了其中利害關係。
如果當時秦王政不採納李斯建議,那麼那些有才能的客卿回到六國後會成為阻礙秦發展的有力力量,到時好不容易爭取的局面將會重新洗牌,延阻天下一統的歷史進程。
我們不得不承認李斯的政治格局與眼界,確實不一般。
第三、參與重大改革,鞏固大一統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制國家。
期間,李斯升為丞相,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比如創立皇帝制度、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反對分封制,力主實現郡縣制等等。
李斯入秦後,輔佐嬴政滅六國、推行改革,建立大一統王朝,使秦成為兩千多年前世界上疆域最大、文化最發達的國家。
李斯從一個無名之輩,一步步走向秦國權力的頂峰,除了其自身才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秦始皇對他的信任與支持。
據史料記載:李斯的女兒,嫁的都是秦始皇的兒子;李斯的兒子,娶的都是秦始皇的女兒。
秦始皇如此重用李斯,李斯最後為什麼還會背叛秦始皇?
人無完人,李斯縱有經天緯地之才,但也不能忽略其身上出現的問題。
目前學術界對李斯爭議的焦點主要在以下三方面。
焚書
在秦始皇那篇文章中我們曾講到,很多人罵秦始皇是暴君,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焚書坑儒,但焚書這件事其實是李斯提出來的。
當時很多人提倡恢復實行分封制,為了壓制不同意見,李斯提出焚書:
「凡秦史以外的書,非博士所藏的詩書百家語一律燒掉,保留醫藥、種植等書。」
焚書,使得「春秋末葉以來蓬勃的自由探索精神」受到致命打擊,也使得中國古代文化遭遇了一場浩劫。
妒賢嫉能,殺害韓非
有人說韓非之死是因為李斯妒忌其才華才害死他的。
這種推測還有待考證,因此本文就不重點討論了。
我們重點說下第三個焦點,就是與趙高合謀發動沙丘之變。
西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沙丘時因病去世。
秦始皇去世前夕,趙高不定期地拜訪李斯。
這兩個人做官多年,相識已久,但從沒有深入交談過。
趙高第一次約見李斯時就很直接地說出了他驚人的計畫:篡改聖旨,讓胡亥繼承皇位,此後兩人共同執掌朝政。
李斯聽後很乾脆地拒絕了他,並狠狠地罵了趙高。
趙高沒有死心,前後4次來找李斯,試盡各種方法,最後直接攻其心,指出李斯有五點不及蒙恬:
論才能李斯不如蒙恬;論功高李斯不如蒙恬;論深謀遠慮,遇事不出差錯李斯不如蒙恬;論天下沒有怨恨,李斯不如蒙恬;論和扶蘇有舊情而能得扶蘇的信任,李斯不如蒙恬。
如果立扶蘇為帝,蒙恬必為相,那時候的李斯將可能會死無葬身之地。
在李斯的慫恿下,李斯終於同意趙高的計謀。
李斯的一念之差,從此對秦朝的結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二世昏庸,趙高專權,很快把辛苦建立起來的秦王朝推向滅亡。
最後也自食惡果,因被趙高算計,使得二世對其恨之入骨,落得俱五刑、夷三族的可悲下場。
所謂的五刑,先將李斯刺字,然後割鼻,再斷左右足,割去生殖器,最後腰斬。
當李斯身體一步步被肢解時,但他仍然活著。
不知道此時的李斯會作何感想,有沒有後悔當初自己所做的決定。
行刑前,李斯對自己的兒子說道:「我想和你再牽著黃犬,到上蔡東門追逐狡兔,還能這樣嗎?」
從倉鼠哲學,到位極人臣,李斯不是沒有急流勇退的機會,只是他放棄了。
人這一生,終究要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其實,所有的結局都是一種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