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 處世

真正的高人,都懂得「向下看」

Sponsored Ads

俗話說: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Sponsored Ads

往高處走,是每個人的追求。

而居高的人,對細節的把控總是優於常人。

他們有俯瞰一切的視野,也有不斷向下看的自覺。

真正站的高的人,都是往下看的。

看到過這麼一個讓人深思的故事:

一群工人在叢林裡清除矮灌木。

領導爬上最高的一棵樹,巡視全貌。

然後大聲嚷道:「搞錯了,不是這塊叢林!」

忙碌的工人卻回答:「別說了,我們正幹得起勁兒呢。」

Sponsored Ads

如果不登高往下看,就不會知道努力的方向是錯的。

統攬全域,認清自我,把控自己,都需要向下看。

人生最大的自覺,是擁有俯視的能力。

窺見內心,審視自己

《道德經》有言:

「故貴必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人生高貴必須以卑賤為根本,人生高大必須以居下為根基。

就像君王也自稱「孤家」、「寡人」、「不穀」,不斷地提醒自己不忘下之根本。

每個人都是在不斷的自我審視中實現了進步。

《呂氏春秋》中有一故事:

夏朝時期,諸侯有扈氏起兵入侵。

伯啟前去迎擊,並給了他許多兵馬。

結果,伯啟卻敗給了實力遜於自己的有扈氏。

伯啟的部下各個不甘心,紛紛請求再戰。

但是伯啟說:

「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卻被他打敗了,這一定是我的原因。很大的可能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帶兵方法不如他。從今天起,我一定要改正自己,提升自己。」

自此以後,伯啟每日督促自己,早起親自操練軍隊。

任用賢能,尊重有品德的人。

為求賢良輔佐,甚至親自上門求教。

一年後,有扈氏不但不敢再來侵犯,反而主動投降了。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一個人最穩妥的靠山,是自我審視。

俯瞰自己,窺見內心,才能保證不會偏離正道。

稻盛和夫先生曾說:

「反省就是耕耘、整理心靈的庭院。每日的反省,能夠幫助我們拔出心靈的雜草,對人格的塑造尤為重要。」

他有一個堅持了三十年的習慣:每天對著鏡子審視自我。

將前一天的事情在腦海中重播一遍,回想自己是否有不當的言行,是否表現過於傲慢,是否犯下了不該犯的錯誤。

若是有過,他就會極力改變、彌補。

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創建兩家世界500強企業,被譽為「經營之神」。

《菜根譚》有言:

「時時檢點得到,從多入少,從有入無,才是學問的真消息。」

不管是在有事還是無事時,得意還是失意時,都要時刻檢點自己。

發現需要警惕之處愈來愈少,才是真正的提高。

世人外求,聖人內求。

俯視內心,才能最好地自我反省。

站得高,不要忘記往裡看。

有了內窺自己的底氣,才會有進一步登高的勇氣。

俯觀他人,調整自己

《弟子規》有言: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愚者,以自己沈重的代價喚醒別人;智者,以別人慘痛的教訓警示自己。

西元207年,劉邦攻入秦朝大都——咸陽。

秦王嬰以繩系頸,跪迎劉邦大軍入城。

進入咸陽後,平民出身的劉邦看見宮室帷賬富麗堂皇,珍寶不計其數,美女成群。

頓起羨慕之意,開始在秦宮中享樂起來。

樊噲誠懇地勸阻道:「大王,我們不能留在咸陽貪圖享樂啊。」

此時劉邦正在興頭上,對樊噲的提醒毫不在意。

樊噲趕緊去報告軍師張良。

張良來見劉邦,先是祝賀勝利,接著又問起他起兵的原因。

劉邦答道:「秦王殘暴無道,窮奢極欲,不得人心,我們是在替天行道。」

張良又說:

「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

劉邦聽了張良的一席話,如夢初醒。

Sponsored Ads

將秦宮的財寶如數封藏,再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後,還軍霸上。

擁有俯視全域的胸襟,並通過秦朝的錯誤調整自己。

是劉邦在楚漢爭霸中,取得最終勝利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

三國時期,曹操在選立曹丕還是曹植為繼承人的問題上左右不定。

好在賈詡提醒他要參考袁紹和劉表的教訓,他才最終確定立兄長曹丕,確保了權力的平穩過度。

能看到別人的錯誤,是清。

能通過別人的錯誤看到自己的不足,是明。

馬克思說:

「我們應該從別人犯下的錯誤中吸取教訓,我們沒有時間把所有的錯誤都犯一遍。」

別人的成功不易模仿,但是別人的失敗確實可以提防。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俯觀他人,對他們的經歷抽絲剝繭,分析利弊,是一種有效的警醒。

俯視全域,把控自己

有人說:

「人生如棋,贏在佈局。」

若想佈局合理,就需要對人生有一個整體的把控。

不過,我們常常會「不識廬山真面目」。

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登高,直到「不畏浮雲遮望眼」。

全面看待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的所長所短,所有所無。

朱元璋能夠從一個農民成為明朝開國皇帝,離不開他對人生的整體把控。

當初朱元璋離開郭子興自立門戶的時候,郭子興允許他帶走一些人。

但朱元璋最終只帶走了24人。

因為他深知自己在領兵作戰,謀劃時局上的不足。

特地挑選了徐達、湯和、周德興等一批勇兵強將。

不出所料,他們都在以後立下了赫赫戰功。

而且,此時的朱元璋已經對未來有了明確構想。

他不屑於小打小鬧,而是開始謀劃整個天下。

他不急於一時,深知自己相對於陳友諒和張士誠來說還很弱小。

佔領南京之後,他採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大力發展實力。

最後,在各方勢力混雜的決戰中,朱元璋獲得了最終勝利。

而後又打敗元朝,成為天下共主。

做了皇帝的朱元璋並沒有驕傲,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世:一個窮苦老百姓的兒子。

一路走來,他深知自己的局限性。

因此開國初期,朱元璋不斷向有文化的人學習。

讓太子朱標拜宋濂為師,正是出於對未來人生的整體規劃。

我們不能模仿別人的成功,但是可以借鑒成功的方法。

只要我們能夠對人生有整體的把控,知道自己的優缺點,揚長避短,都會有所成就。

正如韓非一樣。

他有口吃,無法用說話來完整表達自己的思想。

於是轉而著書,有著作《孤憤》、《五蠹》、《說難》等十餘萬字。

就連秦王嬴政見到《孤憤》、《五蠹》時,也不禁感歎道:「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歌德曾說:

「誰若遊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便永遠是一個奴隸。」

往事不可追,人生尤可塑。

人生起起伏伏,就像是波浪線,但決定是起是伏的終究還是我們自己。

沒有誰的人生無緣無故的失控,有的只是我們對人生缺乏整體的掌控。

天生我材必有用,風物長宜放眼量。

俯觀全域,規劃好人生的每個階段,掌握立身之根,未來自然可期。

一位偉人曾說:

「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站得高的人,都懂得向下看,因為你的根本在下面。

向下看,不僅可以回首來路,審視自我內心;還能擇善而從,擇不善而改之;更可以俯瞰人生,整體把控佈局。

一個人的格局不在於你站得有多高,而在於你站得高依舊不忘低頭向下看。

站在高處向下看是一種本能,也是人生的一種智慧。

只有努力地向下發展根本,才能更好地向上結果。

Sponsored Ads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